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资讯中心

真空包装袋限塑令成了“卖塑令”,“禁塑令”才是“绿塑令”

日期:2016-04-25 10:04:08 来自:皇品包装


至今年7月,我国推行“限塑令”已经7年。然而人们发现,这一规定因为落地难现已遭遇“七年之痒”。很多人疑问,花钱购买塑料袋就实现环保了吗?
显然没有!在高分子材料专家陈学思看来,要从质上改变“白色污染”,需要改变塑料袋的材料本身——用生物可降解的材料替代传统的不可降解塑料。作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生物相关高分子课题组长,陈学思带领的团队攻克了一项由国外垄断的技术——聚乳酸(PLA)树脂的产业化。
 
颠覆塑料源于自然、回归自然
 
聚乳酸也称为聚丙交酯,是以乳酸为主要原料聚合得到的聚合物,原料来源充分而且可以再生,被科学界和产业界公认是理想的绿色高分子材料。
“传统的塑料原料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来自于石油或煤炭,属于石油基原料,不可再生也不能自然降解。聚乳酸则属于生物基,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微生物自然降解,其原料来源包括玉米、木薯、秸秆、树和草等。”陈学思说。
 
想象一下,用玉米、秸秆作为原料制作塑料袋、塑料膜、一次性餐具……身边的“白色污染”几乎可以全部被替代。进而,日常用的各种水杯、婴儿奶瓶和餐具、服饰、汽车内饰等,都用玉米和秸秆做原料,又何苦再为有毒塑料担忧?
 
正在批量生产各种类型、不同规格的聚乳酸塑料袋。除了用于塑料袋喷制商标的油漆的味道,厂房内并无其他异味。该公司总经理何增辉介绍说,公司自2009年8月投产以来,已具备年产1800吨聚乳酸塑料制品的产能,平均每天产能达5吨,相当于每天为社会提供50多万个日常用生物可降解塑料袋。他表示,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年产能将提升到5000吨以上。
在其厂房内,陈学思现场做了一个实验:取普通塑料袋和一个聚乳酸塑料袋,分别点燃,普通塑料袋燃烧时冒起浓烟、伴随有刺激性的气味,而聚乳酸塑料袋被点燃后火苗呈蓝色,仅有少量烟雾,并无异味。
 
陈学思说,“这些聚乳酸的原料都是玉米、木薯等,能够100%自然降解,实现了源于自然、回归自然。”
 
“限塑令”成了“卖塑令”,“禁塑令”才是“绿塑令”
 
有统计显示,全球每年塑料总消费量4亿吨,中国消费6000万吨以上。“白色污染”早已是世界难题。
 
聚乳酸是世界各国都在努力研究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基原料替代性物质。从1999年开始,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以陈学思为课题组负责人,开始了聚乳酸的研究工作,2000年起和浙江海正集团合作进行聚乳酸产业化开发,在丙交酯提纯、绿色无溶剂本体聚合等核心技术上打破国外垄断,在2008年建成绿色可降解环保型聚乳酸树脂生产线,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食品真空袋】聚乳酸树脂产业化规模达年产5000吨以上的国家。
 
“聚乳酸塑料产品,目前成本要高于普通塑料,而当前,我们国家对不可降解塑料产品的限制还不够严,支持力度也较小,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陈学思略显无奈地说。
2008年6月1日起,我国正式施行“限塑令”,超市、商场等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从免费提供到有偿使用,‘限塑令’初期,超市商场等塑料袋使用量的确出现锐减。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使用量又回到此前水平。”吉林省发改委副主任宋刚说,“在很多消费者看来,相比便携的需求,塑料袋几毛钱的成本感受不明显,倒是不少超市,每年仅出售塑料袋竟能赚上千万元,‘限塑令’实际成了‘卖塑令’。”
 
宋刚认为,应从源头上杜绝“白色污染”。经过广泛调研,吉林尝试全面“禁塑”。“全面‘禁塑’有利于吉林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减少长期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餐具对民众健康的危害;此外,吉林省具备生产生物基可降解塑料替代产品的技术和产业基础。”
 
从2012年起,吉林省发改委通过调研、立法起草、听证、征询意见、提交审议等多个环节,形成了全面“禁塑”的文件。2014年2月,吉林省正式发布《吉林省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规定》,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在陈学思看来,吉林成为全国首个全面“禁塑”的省份,给传统塑料制品生产行业带来巨大变革,为用“绿色塑料”替代“白色污染”铺平了道路。

上一篇: 孩子咳嗽两三年当肺炎治 祸首竟是食品包装袋

下一篇: 食品包装袋造成白色污染现状调查